论一款社交软件产品成功的2个核心要素_熟人 社交这场战争似乎就是先入为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Why?社交领域还有机会了吗?机会究竟在哪?
社交领域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竞争最惨烈而又最邪乎的领域,冲着一成功便成王的,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在社交这条路前赴后继,不是正在开发社交软件,就是在把自家产品社交化的路上。可最终结果通常都是英勇就义,即便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青铜小新肉,烧了资本市场大把大把的票子也鲜有撼动几位王者的选手出现。
这场战争似乎就是先入为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Why?社交领域还有机会了吗?机会究竟在哪?王者们到底做对了什么才成为王者?
从事互联网8年,从主程到产品部主管,从猴进化成狗,跟所有互联网人一样,一直有个念念不忘的社交梦想。今年读了3遍《社交天性》(虽然还是没有记住所有内容),发现了一些规律,结合这些年的一些心得抛转引玉,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念。
社交战争
我们先给这场战争按照时间画一下不太标准的时间间隔,给这些间隔起个代号,要是有搞漏搞错的地方,欢迎评论区补坑
1998~2008 抢滩战
参战选手:QQ,ICQ,MSN
这个阶段互联网的技术才刚刚兴起,大家对互联网能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改变,还停留在基础技术手段应用的阶段,资讯检索至于搜索引擎,资讯传递至于即时通讯。而社交自然而然的就攀附在以熟人沟通为主的熟人社交上面,在即时通讯腾讯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设计上应该是一直领先从未被超越。
马化腾应该算国内功能型产品经理第一人,在那时候腾讯的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设计体验细节应算非常当时最领先,因此QQ成功几乎是必然的
2008~2015 关系链战
参战选手:QQ微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豆瓣,天涯,陌陌,人人网。
自从QQ成功之后,熟人关系链由于使用者迁移成本的天然护城河,也是抢滩战最辉煌的硕果,让腾讯在熟人社交领域的地位变得牢不可破。于是经过几个产品的轮番偷袭都无效之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陌生人关系链上面。
新浪微博的崛起,曾经也让腾讯有些坐不住了,模仿尝试之后最终没有形成有效闭环产品之前就倒下了。同时这时候一些其他的小众人群的关系链社交产品也开始生根发芽,开始酝酿下一时代的新战场做预热。
陌陌在陌生人社交里面其实算比较出色,第一次对荷尔蒙社交运用到极致,但也正是它这样的产品设定限制了它最终难成一头巨兽。
而微信的出现其实几乎是必然的事情,QQ的早一批使用者(其实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已经开始进入中年期,随着精力开始下滑,大脑处理资讯速度开始降低,一款清新简洁更纯粹的熟人社交应用呼之欲出,也正是这个时候熟人社交领域出现了缺口。腾讯真是万幸,遇到了张小龙大大,不然这场战争估计会打的很漫长,很难看。
正是腾讯靠着张大大这位使用者价值型产品经理的第一人,在微信的每个增长阶段,都打出了一组又一组漂亮的增长功能。语音简讯,不显示已读,摇一摇,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式等大模组的迭代上无一不是稳准狠,不给其他对手任何机会。
张大大的公开课中自述成功的原因却出奇简单,在每一个设计规划都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给使用者带来的价值,此点晚辈已经在小本本上面记了好多遍。
2015~现在 深耕战
参战选手:抖音,小红书,脉脉,美丽说,礼物说,蘑菇街,小打卡,钉钉,企业微信,即刻,知识星球,知乎。
微信的成功,几乎奠定了腾讯在熟人社交圈的霸主地位。这时候,国内头条系抖音,国外Instagram,Uber等靠增长策略崛起的产品,让大家看到了增长威力,知乎,小红书,这类带有垂直性质的社交应用似乎给市场一个很大的启发,各家开始在各个垂直领域深耕,然后增长。
深耕战的出现几乎大部分选手都是靠增长黑客带来的信心,想必只要人性不变,这场深耕的持久战会持续很久很久,直至遍地开花,最终从分走使用者时长的侧面削弱腾讯的社交霸主地位。
战争小结
细一看这三个阶段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联络,无论是形态上还是技术上,几乎着重点都不同,似乎社交软件的成功并无一条简单的规律可循。但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个还得回到社交这件事情的本质上,社交其实是人的天性,我们大脑神经网络的思考预设模式预设就在寻找运用社交资源上面。社交作为神经生物的基本生物属性而存在,社交是群体合作的前提,而群体合作的本质实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换句话说,社交本质上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
很多人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比较喜欢搬出各种模型,从人的各个角度出发去分析设计产品,但是却忽略了更为本质的生物性需求。而社交这件事情上看似是我们自主操控,但更多的是本能上的驱使。
而作为生物角度的需求,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安全需求。
为什么我们绝大部分人类不会不选择住在树上,不长期住在水面上,也不会投入研发生产住在天上的房子?
因为在我们生物的本性上,第一道思考的屏障就是安全性。如果某个东西如果看起来不那么安全,几乎可以肯定会被绝大多数人拒绝,安全是物种繁衍的基础。实际上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安全需求会变得由为强烈,而在社交,这种饭后活动,安全需求几乎是放在首位的。但就是这种本能的,习以为常的思考使得大多数人,并没有察觉到这道屏障的存在
要点分析
写到这里,文章题目所说的两个核心就已经出来了,其实不光是社交产品,很多其他产品设计,通常也要遵守这两个大前提,然后再谈其他细节。而很多产品,却忽略了这两个最最基本的前置条件,去设计产品,后果可想而知,下面结合者前面提到的产品来分析一下。
关键核心一:安全
这些问题的答案无不指向关键核心一——安全。
熟人圈具有天然的安全属性;陌生人之间社交对使用者来说需要安全评估;匿名社交的不确定总是给人以危机感,加上里面的内容属于发泄性质时候这种危机感就更加的强烈。
短视讯社交之所以会在陌生社交领域火,因为它解决了使用者的安全问题,短视讯的真实性要比图文强烈很多,所以短视讯在陌生社交领域有作为是必然的。相信如果有一个社群能,引导所有使用者都上传真实的短视讯进行社交,肯定会比图文社交火,这也是为什么国外vlog火了
关键核心二: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
熟人社交,即时通讯加快了沟通效率,自然为使用者创造了更大的生存优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即时通讯的资讯过载问题却适得其反,QQ衰退了,简洁不打扰使用者的微信扛起了中年人熟人社交的需求大旗,火了。
陌生社交中,新浪微博、陌陌一度成为佼佼者,但一个依然坚挺,一个却早早衰退。其实通过核心二也是能看出端倪的,微博的媒体性在feed流形式的陌生社交中几乎是必然的,明星企业,这种公众形象能在微博上生命力旺盛顽强也是必然的。
因为公众形象对其他使用者来说是安全的,有了这个安全依附之后,对安全感的疑虑自然就消除了。抓到了核心一以后,这种n对n的超高效陌生资讯连结流带来的生存优势就不言而喻了。至于这种运营的导向是新浪微博运营团队主动推行的,还是资料引导的,就不太清楚了。不过由于微博的群体获利比实在太不均衡,微博团队如果不想办法改进衰退也是必然的。
反观陌陌等一些靠颜交的陌生社交软件,则严重违背了核心二,其实颜值在feed流形式的陌生社交里面是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的,有对比就一定有伤害。想象一下,当使用者在刷feed流的时候,只要中间出现一个‘刘亦菲’这样的高颜值,整个feed流的其他使用者的生存优势瞬间消失,颜值高的,撩又撩不动,颜值低的,又不想撩了,然后大家就光看了。
在目前深耕战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垂直社群会火,因为,内容人群垂直,不仅解决了不确定性给使用者带来的安全思考,同时让使用者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增强了自己的生存优势,让使用者可以切实的感觉到自身生存优势的提高。
比如目前职场社交中的王者——脉脉,上面的使用者都是职场人士,在哪个公司工作,具体职位,这些资讯完整度高,用真实头像的使用者自然会更受欢迎,这就是在消除了其他使用者的安全疑虑。同时,很多人通过脉脉找到了客户,工作,据说还有物件的,这就是获得了生存优势,至于其他的产品就不一一列了,大家可以对号思考一下,留言交流。
未来机遇探讨
到这里相信大家对社交领域还有没有机会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了,机会是一定有的,想想目前有哪些领域能帮人们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在解决安全问题之后,在给予使用者获得更大生存优势,这就是机会。
AI、VR、健康、养老还有各种横切面广的垂直社群,这些都能给使用者的生存优势加持。至于哪些行业领域的加持效果更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兴趣交流,合作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里面留言~
本文由 @令狐乐儿 原创释出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正版相簿 图虫创意